在网页和智能设备界面中,一种“看不太见”的设计风格。没有醒目的边框、没有繁复的线条,也没有过度强调的视觉引导,整个界面显得干净、克制,甚至带着一点“消隐”的气质。
这并不意味着简陋,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刻意而为的设计选择。它背后的核心理念,是无边框设计与极简主义的融合,一种去除冗余、强调秩序与信息本质的现代视觉语言。
在这样的界面中,一切都更加轻盈,也更加安静。用户的注意力不再被设计本身吸引,而是自然地聚焦在内容与操作上。
来看这两种理念是如何彼此成就,又是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落地的。从视觉美学到可用性,从界面风格到体验节奏,也许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设计风格的答案。
一、什么是“无边框设计”
所谓无边框设计(Borderless UI),顾名思义,是指在视觉呈现上主动去除界面元素之间的硬性边界。不再依赖传统的线框、块状背景或明显的阴影来划分区域,而是通过更加克制的方式,重新建立界面的秩序感。
它的核心不是“省略”,更不是“简陋”,而是一种更加隐性的结构表达。设计师通过留白的节奏、排版的逻辑、色彩的明暗、元素的对齐与层级感,来引导用户阅读内容、理解功能,而不需要每一个区域都用边框“圈”出来。
在很多我们日常使用的界面中,已经可以看到无边框设计的广泛应用。例如,输入框不再使用明显的轮廓线,仅通过底部的一条线或淡色背景来暗示可编辑区域;卡片与卡片之间不设实框,而是用合理的间距与阴影区分结构层级;页面的导航栏与正文内容自然衔接,没有隔断线的干扰,整体感更强;模块的层次感也往往通过文字权重与排版节奏来塑造,而非线性分割。
这样的设计让界面少了一层“框”,却多了一份通透与呼吸感。内容不再被视觉边界围住,而是自然地流动起来,用户的注意力也因此更加集中于信息本身,而不是界面结构本身。
二、极简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极简主义(Minimalism)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其核心并不是“少”,而是“恰到好处地舍弃”。它追求的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干扰与冗余,只保留最关键、最本质的元素。这种简约,并非简陋,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处理方式,让内容更清晰,结构更有序,体验更专注。
在界面设计中,极简主义强调的是克制与专注。设计中会尽可能弱化装饰性图形,减少无意义的图标或背景元素,避免过多颜色对视觉的干扰。文字与按钮的使用也会更为精简,聚焦于当前任务所需,让用户在操作时不被其他无关信息打断。
极简主义特别重视内容本身的表达,而非依赖“容器”的修饰。在这样的设计中,界面中的每一个空间都为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视觉填充而存在。同时,它也推崇一种“隐形”的引导方式,弱化明确的提示和过度的视觉强调,而是通过布局、交互节奏与细节反馈,让用户在几乎不被打扰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完成所需操作。
这种设计理念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种“用户感知不到设计本身”的使用体验。真正的极简,并不是让设计消失,而是让设计在用户意识之外,悄悄发挥作用。
三、无边框与极简主义:一种自然的结合
当无边框设计遇上极简主义,几乎是一种天生的契合。它们在理念上彼此呼应,在实践中互为支撑,共同构建出一种克制、纯粹、安静的界面体验。
极简主义强调“少即是多”,强调在视觉上留出空间,在信息上去除冗余。而无边框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它用留白代替划线,用排版代替框架,让界面不再被堆叠的结构切割成块,而是流动、充满呼吸感。
当两者结合,所呈现的界面往往没有多余的色块或轮廓,也没有刻意的视觉引导,但用户依然能顺利完成任务。界面从视觉上“退后一步”,让内容、功能和使用本身成为焦点。
例如苹果的系统设置界面,自iOS 13 起逐渐减少线框和阴影,输入框与列表项几乎无边界,用浅色背景和留白建立层级感,让信息清晰可见,但视觉上毫无压迫。如 Notion、Craft 等工具类产品,采用极度克制的界面设计。几乎没有明显工具栏,界面就是工作空间本身。用户可以专注内容的书写与编辑,不会被多余按钮或装饰分散注意力。还有 小米的MIUI 系统,新版本中大量减少边框线与分隔卡片的使用,通知栏、系统菜单也以柔和的色块与留白方式组织信息,整体呈现出更轻盈、统一的视觉感受。
这些产品都在用实际设计告诉我们:当界面减少自我存在感,内容和功能才能真正“站出来”。用户不需要被提醒要怎么操作,而是自然而然地走向他们的目标。
四、视觉之外,它还能带来哪些“隐形的好处”
当无边框设计与极简主义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界面的使用体验会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总是显眼的,却能在用户操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慢慢传递出更轻盈、更顺畅、更舒适的感受。
首先,视觉负担被明显减轻。当我们去除多余的线条、阴影和装饰性边框,界面不再被复杂结构切割得支离破碎,整体信息的阅读节奏也随之变得更加流畅自然。用户可以在一个清爽的页面中更快地找到重点,注意力不被冗余元素分散,使用过程也更轻松。
其次,操作路径变得更自然。极简主义强调只保留用户在当前任务中真正需要的部分,避免功能堆叠和视觉干扰。搭配无边框设计,这种克制的呈现方式能让用户更专注于“现在该做什么”,而不是被引导去思考“这是什么”“我能不能点”。整个交互过程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导航。
与此同时这种设计方式也具备非常强的跨端适配能力。由于界面结构更加“轻”,无边框的布局更便于在不同屏幕尺寸、不同平台上进行响应式调整。在小屏设备上减少视觉密度,在大屏界面中加强模块关系,设计师可以更灵活地调整展示方式,而无需频繁修改复杂的组件框架。
最后,这种视觉风格往往也能传递出更高级的品牌气质。少即是多,不代表放弃,而是一种克制的自信。无边框与极简的设计语言,在用户心中塑造的,常常是一种安静、理性、稳定的品牌印象。它不需要用浮夸的元素去争取注意力,而是通过秩序感与细节控制,逐渐建立起对品牌的信任与好感。
这些“看不见”的价值,正是设计最动人的地方。它不喧哗,却始终在场;它不强调存在,却持续影响体验
五、“去边框”,但保持极简中的秩序感
无边框设计并不意味着彻底取消结构,也不等同于随意的“留白”。真正成熟的无边框 + 极简设计,背后都有一套严谨的秩序感作为支撑。想要设计出既清爽又有条理的界面,需要在“看不见的框架”中,精细地把控好每一个细节。
首先,用留白代替分隔线,是无边框设计中常见的做法。但留白绝不能随意堆砌,它必须有逻辑、有节奏。元素之间的间距应保持一致,对齐方式要精准,模块之间应有明确的节奏感。否则,用户看到的就不是“极简”,而是“杂乱”。
其次,通过文字权重、颜色深浅与图标大小,建立层级感。既然边框退场,那就需要其他方式来引导用户理解信息结构。适当加粗的标题、层次分明的字体样式、不同饱和度的颜色使用,都能帮助用户在阅读时形成自然的“视觉路径”。
与此同时,关键交互元素的反馈感不能丢。在追求极简的过程中,很多设计师容易忽略交互中的必要提示。比如按钮点击后的状态变化、输入框聚焦时的高亮边框、加载过程中的轻微动效等,这些看似微小的反馈,实则是用户感知“这个界面是活的”的关键。它们不该被极简主义“抹掉”,而应以更隐性的方式存在。
最后,合理的视觉对比是清晰感的保障。尤其在信息密度较高的场景中,适当使用浅色背景块、卡片暗影、分组逻辑等方式,可以帮助用户理解模块边界,避免出现内容堆叠、阅读疲劳的问题。哪怕没有实线分隔,只要对比关系明确,界面依然可以拥有清晰的骨架。
设计的本质,是让用户更轻松地获取信息、完成操作。“看不见的边框”,不能成为“看不懂的结构”。边框退场后,设计师要做的,是用更克制、更精致的方式,把结构“藏”在细节里,而不是让它彻底消失。
结语:设计中高级的表达
无边框设计和极简主义,正在成为现代界面语言中的重要一员。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视觉秩序的追求,也是一种“不过度干预用户”的态度。设计不在于“让人注意到”,而在于“在需要的时刻恰到好处地出现”。
去掉边框,不是消除存在感,而是让内容更自由,让用户更专注。并且在界面设计中,找到那种安静、平衡、克制又高级的表达方式。

優(yōu)網(wǎng)科技秉承"專業(yè)團隊、品質(zhì)服務(wù)" 的經(jīng)營理念,誠信務(wù)實的服務(wù)了近萬家客戶,成為眾多世界500強、集團和上市公司的長期合作伙伴!
優(yōu)網(wǎng)科技成立于2001年,擅長網(wǎng)站建設(shè)、網(wǎng)站與各類業(yè)務(wù)系統(tǒng)深度整合,致力于提供完善的企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方案。優(yōu)網(wǎng)科技提供PC端網(wǎng)站建設(shè)(品牌展示型、官方門戶型、營銷商務(wù)型、電子商務(wù)型、信息門戶型、微信小程序定制開發(fā)、移動端應(yīng)用(手機站、APP開發(fā))、微信定制開發(fā)(微信官網(wǎng)、微信商城、企業(yè)微信)等一系列互聯(lián)網(wǎng)應(yīng)用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