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建设银行远程智能银行中心广州分中心 刘逸琪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类App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特别是手机银行,作为零售业务产品销售和服务用户的核心渠道,不仅是银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流量入口,更是银行实现业务战略转型、产品推广与客户关系维护的关键支撑。然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愈演愈烈的当下,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已成为金融类App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用户体验设计通常侧重于实现功能与传递信息,在用户的多感官体验与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方面着力不足,于是近来诸多金融类App开始将目光投向通感设计,试图通过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元素,打破感官之间的界限,重塑金融机构与用户的互动界面,全方位触动用户感知,打造更自然、直观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进而提升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一、通感设计:重塑用户感知
人的感知系统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五感构成,它们交织转化、互相影响,形成了奇妙的体验,当一种感知体验唤起另一种感知体验时,便产生了通感。通感设计正是基于这种人体多感官交互的设计理念,借鉴了“通感”这一心理学现象,借助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为用户传递更丰富更复杂的情感体验,是增强用户体验关联性与一致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当前,通感设计在用户体验设计中显得愈发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解决如何在满足用户金融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情感及体验层面乐趣的问题。一方面,金融产品或服务往往自带一定的认知门槛,如利率、收益率、风险等级等抽象复杂且略显冰冷的金融概念,时常让用户望而却步,而通感设计能将这些晦涩的概念具象化,以一种更直观易懂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另一方面,借助界面动画、震动反馈、声音效果以及IP的情感陪伴,通感设计能显著提升用户参与度与沉浸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全息金融“小宇宙”之中。这种打破物理边界的通感设计,恰似一场汹涌澎湃的浪潮,正在重构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法则,巧妙地将复杂的数字与金融术语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金融功能,让金融服务不再只是复杂和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变得更加鲜活而亲近。在这场争夺用户心智的“战役”中,凭借用户服务场景中的全方位情感触点设计,通感设计有效强化了用户的情感反应与认知联结,使其达到一致的感受频率,从而提升产品及服务的魅力和体验感。
二、金融类App中通感设计应用的实践策略
1.视觉策略
在金融类App的视觉设计领域,色彩和布局作为用户与App初次“邂逅”的关键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与布局规划承担着情感传递与功能引导的使命,有助于通过“感觉挪移”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境,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不同的产品调性,进而提高用户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率。不同主色调的金融App界面如图1所示。
冷色调与简洁规整的布局相搭配常被用于营造专业严谨、安全稳健的观感,建设银行手机银行、蚂蚁财富等App均选用了蓝色为软件主色调,从图标、登录界面到各业务功能页面,沉稳的蓝色贯穿始终,功能布局也更显简洁,从视觉层面让用户建立起蓝色调与安全可靠特性之间的直觉联想。而温暖的色调和圆润柔和的布局则更适合于凸显亲切、友好的调性。例如橙色则多象征活力与进取,东方财富、平安银行手机银行等App均采用了此色调吸引年轻投资者,传递积极进取、财富增值的信号。红色在金融领域则多代表财富、好运等,能够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激发积极的情感反应。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等App均以红色为主色调,特别是在财富板块的涨幅数据标识、热门产品推荐标签等模块的色彩应用,在突出重点产品曝光的同时也唤起了用户对财富增长的美好期待与兴奋感。
此外,图标与图案也是金融类App中传递信息和引导用户操作的重要元素。设计直观、清晰易懂且富有吸引力的元素能辅助用户更快地理解和记忆金融信息,并引导其进行正确操作。例如,支付宝、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等App都运用了太阳、阴雨、多云等天气元素展示大盘晴雨表(如图2所示),利用想象与联想的力量,通过生动有趣的视觉刺激唤醒用户的多重感官记忆,让用户更真实地感受到股票指数的变化犹如天气一样变化,以此建立对金融市场的直觉认知。再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在蛇年春节期间重塑了首页频道,在顶部快捷菜单区调整样式,使用了钱袋、扇子、灯笼、锦鲤等3D立体元素作为“账户”“收支”“天天盈”“支付”等功能的图标(如图3所示),通过饱满圆润、喜气洋洋的界面元素传递出一种“家肥屋润”的寓意,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引导其进行操作。
2. 触觉策略
在触觉设计领域,震动等反馈机制是提升金融类App体验的重要交互方式。当用户与App互动时,手机震动器等硬件设备能实时提供震动反馈,以触觉方式通知用户。
以微信支付的转账页面为例,当用户输入具体的金额数字时,设备会根据用户的输入动作,给予恰到好处的触觉反馈。这种反馈可以模拟出物理键盘的触感,让用户感觉仿佛在真实地敲击键盘,更直观地感知输入的数字,从而增强操作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这种设计不仅能缓解用户对虚拟输入的焦虑,还能有效减少误操作,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直观的体验。同样,在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的登录页面,当用户输入手势密码进行安全验证时,设备会根据用户的手势滑动产生相应的触觉反馈,让操作变得真实可感知。同时,当用户选中按键时,屏幕上还会浮现出金色光效,通过“震动+光效模拟”的设计为解锁成功授予仪式感,强化了用户身份认证的流畅性与安全性。
在金融类App的用户设计中,触觉策略也常与听觉策略一同使用。例如,京东金融App的“签到领现金”功能在用户完成签到任务并成功获得现金入账时,会产生2秒左右的显著震动,并伴随着欢呼声的音效,震动与音效的同步触发精准地匹配到用户点击“签到”按钮的操作瞬间,形成了“操作-反馈-奖励”的闭环,有助于通过提升活动访问率促进用户活跃度。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在应用开启时,也会通过“震动+声音”的反馈方式进行“产品推荐”等消息提醒,这种多感官的反馈比单一的视觉提示更为直观,能让用户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提升用户体验的便捷性。
3. 听觉策略
恰当的音效能够为App的用户体验注入生机,多与视觉策略、触觉策略组合出现。例如支付宝的转账到账提醒,转账成功后播放的“叮咚”声以及“支付宝到账XX元”的语音播报,借助轻快灵动的音效暗示“财富增长”,通过声音的即时反馈建立信任感,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到财富“入袋为安”的心理安慰,将交易行为与收获的愉悦感绑定,间接地提升用户对品牌的积极情绪。此外,听觉策略也将声音效果与金额可视化结合,强化用户对资金流动的感知。与支付宝类似,微信支付的红包功能在拆红包时会发出“金币掉落”的音效,激发起用户关于收红包的愉悦记忆,进一步增强情感互动。
除了上述操作功能音效外,听觉策略在金融类App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模式是语音交互,即通过运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用户与App之间的语音对话与交流。用户使用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并切换为“创新版”后,App可提供数字客服的交互界面,用户可使用智能语音“说话”获取业务办理方式及功能入口,并获得亲切的数字客服陪伴。例如,当用户口述“广州市工商银行网点地址查询”,页面会快捷导览至对应网点地址查询界面,并提供就近网点信息。用户在视觉上查看文字信息和操作按钮的同时,也能从听觉上接收到清晰、明确的语音指导。此外,用户还可以自行切换“工小征”“工小程”“工小智”三种客服角色,并为数字客服更换服装形象(如图4所示)。这种视听一体的沉浸式虚拟服务模式同时调动了用户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有效提高了交互效率和便捷性,尤其是在一些复杂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完成操作,增强用户对手机银行的好感和信任度。
三、金融类App中通感设计的优势
1.认知强化:将抽象的金融概念具象化
借助多重感官的互补,通感设计能丰富体验维度,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用户的多重通感,加强设计的感染力,传递更丰富的功能或服务信息,从而有效提升用户的记忆留存水平。金融类App中往往包含大量抽象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据信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存在一定认知门槛。而通感设计强调融合运用清晰直观且富有吸引力的视觉元素、音效和触感反馈等多感官体验,深化用户的审美感受,满足其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实现内容传递与形式创新,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立体与沉浸式的使用体验,达到主客体的融洽统一。当用户能够真实地“看见”收益曲线的波动、“听见”资金出入的变化、“触摸”产品服务的温度时,复杂的金融决策便转化为本能层面的感知判断,有助于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提高用户的认知能力和决策效率。
2. 情感共振:构建品牌记忆锚点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竞争催生了品牌情感价值的战略转向,而通感设计注重将抽象的金融行为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仪式,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的多感官叙事模式重新缔结用户与品牌的认知契约。神经科学表明,当一个事件伴随着情感体验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被激活,与负责记忆存储的海马体相互作用,使情感化体验更容易转化为长期记忆。通感设计在金融类App中的运用便是充分利用了上述原理,借助于特定氛围与情境的营造,增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愉悦感,从而提升用户的整体满意度和忠诚度,将抽象的金融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感官符号系统”。
当用户轻点手机完成一笔笔金融交易时,屏幕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一场悄然上演的感官体验“暗战”,是一场人机交互由“功能满足”向“情感共生”转化的浪潮。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当金融App真正变身为“会思考”的数字管家,能读懂用户皱眉时的焦虑、感知指尖滑动时的犹豫,甚至识别瞳孔变化背后隐藏的风险偏好时,金融服务将真正进化成有温度的“数字生命体”,陪伴于用户左右。在通感设计的赋能下,曾经冰冷的金融业务将逐步进化为可触摸、可聆听、可共鸣的情感连接器,跨越数字与情感的鸿沟,这或许正是破解用户黏性课题的关键密钥。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2025年第5期
责任编辑:崔嘉桐
1985年3月,中国银行发行“中银卡”,标志着中国信用卡行业的起步。为迎接中国信用卡行业诞生40周年,《中国信用卡》开启新一轮征文活动,期待广大读者和作者围绕信用卡行业发展实践和探索积极分享智慧见解,在信用卡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共同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忌一稿多投,文章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前瞻性,3000~6000字,投稿需注明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ccc@fcc.com.cn

優(yōu)網(wǎng)科技秉承"專業(yè)團(tuán)隊(duì)、品質(zhì)服務(wù)" 的經(jīng)營(yíng)理念,誠(chéng)信務(wù)實(shí)的服務(wù)了近萬家客戶,成為眾多世界500強(qiáng)、集團(tuán)和上市公司的長(zhǎng)期合作伙伴!
優(yōu)網(wǎng)科技成立于2001年,擅長(zhǎng)網(wǎng)站建設(shè)、網(wǎng)站與各類業(yè)務(wù)系統(tǒng)深度整合,致力于提供完善的企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方案。優(yōu)網(wǎng)科技提供PC端網(wǎng)站建設(shè)(品牌展示型、官方門戶型、營(yíng)銷商務(wù)型、電子商務(wù)型、信息門戶型、微信小程序定制開發(fā)、移動(dòng)端應(yīng)用(手機(jī)站、APP開發(fā))、微信定制開發(fā)(微信官網(wǎng)、微信商城、企業(yè)微信)等一系列互聯(lián)網(wǎng)應(yīng)用服務(wù)。